首頁 > 發揚財神文化

發揚財神文化 | 孝:守孝道

財神文化五字真言之“孝”

“孝”孝敬,孝父母,敬恩師。

孝,即孝順孝敬,指對父母無條件地順從,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從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詩經》中說:“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抱之德,昊天罔極。”《太平經》中認為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為治之”。《太上大道玉清經》中說:“第一戒者,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而那些“不孝父母師長者,死入地獄,萬劫不出”。《太上感應篇集注》亦說:“父母為五倫之首,孝親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成佛,亦不何嘗不根基於此”。《抱卜子》《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中都有講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而所謂的“人道”,即是社會中的人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行為規範,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倫理,這其中首先要做到的無疑是“孝”,因而道家就有了“百善孝為先”的教誨;它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而人類所有善良、美好的品質,都是“孝的”延伸和昇華。心懷孝心,心懷大孝,對父母盡心奉養,遵循孝道,方可感動天地,財神護佑。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重要倫理,在上個世紀,人們把孝與敗落的儒家體系中的三綱五常一併拋棄了,崇尚個性解放,崇尚平等,反對跪拜,鄙視卑躬屈膝。因此,孝就被部分激進分子淡化甚至醜化了;有個貶義詞叫做某人是某某人的孝子賢孫。實際上,儒家的一些思想在現今社會仍然很實用,這就是它歷經數千年不會衰敗消亡的根本所在。孝子賢孫實際上是個褒義詞,說的是:只有孝敬父母的兒子,才能生出有德行的孫子。孟子說: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就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孝,需要傳承;孝,要無條件地主動去做。孝敬孝順父母有什麼不應該?沒有天哪有地?沒有父母哪有我們?據說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悟空,對師父都是那麼百依百順。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動物都知道感恩,何況萬物之靈的人!

“孝”是感恩。現如今,人們把孝已經社會化了,甚至庸俗化了。認為我們不但應該感恩父母,還應該感恩教育我們成材的師長,感恩社會,感恩祖國,甚至感恩單位,但前提應該是:父母、師長、社會、祖國、單位必先有恩於我。這樣的的想法都是不純粹的,它變成了一種交易。

孝的觀念,從古至今為人們所推崇所踐行,可見它有多麼深入人心,可見它揭示的是一種顛覆不破天經地義的真理。在現實生活中,孝是對父母、師長而言,忠是對國家而言。孝,畢竟屬於私的範疇。盡孝,往往顧及不了忠;盡忠,往往耽誤盡孝。不是有“忠孝兩難全”一說嗎?歷史上楊家將的故事,岳飛的故事,可謂感天地泣鬼神。他們的事蹟,就是“孝”的昇華。順從父母的要求和意願,同樣是孝,是大孝。靖康元年(1126年),太原平定軍失陷後,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決意投軍,又擔心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岳飛又不想放棄在家陪母親,盡做兒子的孝道。但岳飛之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女性,要求兒子從戎報國,上戰場殺敵,並在兒背上刺字“盡忠報國”。岳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娘,投身抗金前線。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孝”文化洪流中,曾經出現過很有代表性的 “二十四孝”故事。那些孝子的事蹟十分感人,令人印象深刻。如丁郎刻母、王祥臥冰等等。 丁郎名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人(今河南沁陽一帶人)。他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對母親不好,經常打罵母親。一次犁地時,他奇怪地發現,地頭柳樹上一個小烏鴉在給大烏鴉餵食。原來那只大烏鴉是小烏鴉的母親。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就找來食物餵養母親。這讓丁郎深受感動,連一隻鳥兒都知道報答養育之恩,何況人呢?丁郎決定以後一定要對母親好些。當母親來地頭送飯時,丁郎打算去接母親。可他去時忘了放下趕牛的鞭子。丁母以為兒子是來打她的,傷心絕望地碰死在地頭的柳樹上。丁郎非常懊悔。他買下那棵柳樹,讓人依照母親的模樣刻出來。此後他就孝敬木人母親,問寒問暖,端吃端喝。丁郎雖然悔悟了轉變了,但畢竟悔之晚矣。母親那是再也享受不到兒子的孝敬了。浪子回頭固然可喜,但何以早先不孝呢?不孝的子女要儘快迷途知返,盡孝要趁早。作為長輩的父母,還能有多少時間接受兒女們孝敬的回饋呢?不要等到父母已經離世了才明白盡孝的道理,那樣就失去了作孝子孝孫的機會。

王祥,字休征,晉,琅琊人。他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了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病了很想吃魚。由於家貧,無錢買魚。王祥只好去河邊打魚。時逢三九寒天,河水被凍住了。王祥沒有帶鑿冰的工具,為了儘快弄到魚,王祥只好把衣服放到岸邊上,熱身子趴在厚冰上,化冰捉魚。繼母吃了魚,果然病癒。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王祥臥冰取魚孝敬繼母的事蹟,十分感人。可有些人連親生父母都不怎麼孝敬,何況繼母繼父呢?父母的養育之恩,作為兒女,不論親繼理應報答。

看當下社會有背人倫的事層出不窮。有的人為自己花錢大手大腳,玩牌、打麻將動輒輸個成百上千,卻不肯為父母買肉補身,買新衣待親,捨不得給父母一分錢。相反,竟然還伸手向父母要錢,甚至看中了父母的退休金或者養老金,當啃老族。身為人子,我們可敢與王祥比嗎?身為人子,是否都應反思一下,與臥冰的王祥、與跪乳的羊羔、與反哺的烏鴉比,我們有何距離?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陝西秦腔劇裡有個朱春登放飯的故事。講的是朱春登當兵在外,由於戰事頻繁,十餘年不能回家。到戰事結束,朱春登升官榮歸故里。不料家破人亡,父親病逝,媳婦領著母親也不知所蹤。為了尋找母親和媳婦,朱春登采取捨飯的辦法打聽母親及妻子秋慧的消息。那些要飯的人,得知有人放舍飯,紛紛前來吃舍飯。時令為寒冬臘月,朱春登媳婦秋慧聽聞有人舍飯前來為婆婆要了一碗麵條。可是,由於天冷,老太婆端碗不穩,摔碎了飯碗。幫忙舍飯的夥計便訓斥老太婆。朱春登聽說以後,批評了夥計不敬老人,然後讓夥計叫人再去舍飯。待到秋慧再次前來為婆婆討飯的時候,朱春登認出媳婦秋慧。朱春登得知媳婦十三年領著婆婆乞討為生,跪謝孝敬婆婆的媳婦秋慧。故事主要表現了朱春登媳婦秋慧孝敬婆婆的美德。公公死後,為了生存,秋慧領著婆婆乞討十三年,不離不棄,相依為命。這樣孝敬婆婆的媳婦,可謂感天地泣鬼神。看現如今,社會上有多少媳婦能像秋慧這樣孝敬婆母?無疑,這樣的媳婦太少太少了啊!

春秋時期,在一個叫陳留的地方有位少年叫孫元覺。他從小孝順父母,聰睿機智,尊敬長輩。可是他的父親卻不怎麼孝順,恨不得孫元覺的爺爺早點過世。一天,他的父親把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裡,打算扔進深山。孫元覺痛哭流涕跪著請求父親留下祖父。他的父親不予理會,硬生生的把老人背進深山,扔在地上,轉身要走時,孫元覺拾起筐說:“我要帶它回家,等以後你老了,也要用它送你到這裡。”父親大驚,問兒子:“你怎麼說這樣的話?”孫元覺說:“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怎樣做。”父親當下悔悟,忙把老人接回家,從此十分孝敬老人。孝心可以感動天地,難道不可以感動一個既是人子又為人父的糊塗漢嗎?孝心不僅需要言傳,更需要身教;身教比言傳的作用更大。所以,古語有雲:“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盡變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盡變為孝,其功可勝計哉!”

漢文帝時期,齊國太倉令淳於意清正廉明,為人稱道。後淳於意為使自己專志醫術,辭去官職,長期行醫民間。他生有5女,常以無兒為憾。文帝十三年,淳於意因不侍權貴,多次拒絕王候富豪的召請被網羅罪名而獲罪,送長安受肉刑。他的小女兒淳緹縈對父親的遭遇不滿,給文帝上書說:“我的父親淳于意作為齊地太倉令,齊地人民都說他辦事公允、廉潔,現在因為犯事而被處重刑,我痛心的是人死不能復生,重刑之下即使僥倖活下來也不能再過平常生活,雖然想要改過自新但也沒有路可走。所以我願意為父贖罪,身入官府,作為奴婢,使得父親能有悔過自新的機會。”文帝被緹縈的孝敬精神所感動,下詔免去淳於意的刑罰,並下令免去全國肉體刑罰。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弱女子,若沒有至誠的大孝,怎會替父去承擔不敢想像的刑罰呢?如果因此惹怒了皇帝,怕落個殺頭的悲慘下場。緹縈的孝心,實實在在的戰勝了死亡的威脅,還感動天子,廢除了漢朝一項殘酷的刑罰。由此看來孝心的力量實在不可估量啊!

李密,本名李虔,字令伯,西晉初年官員。他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是祖母劉氏將他撫養成人。李密對祖母非常孝敬,祖母有病時,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並利用照顧祖母的機會刻苦讀書。後來李密被晉武帝任命做官,他上書言道:“我自幼是孤兒,是祖母將我撫養成人。現在她年老多病,離不開我的照顧。可您卻叫我做官,我實在左右為難。好在本朝提倡以孝治天下,對老人十分優待,現在我的祖母已經96歲了,可以說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如果我去做官就無人為她送終。我今年才44歲,報效國家的時間還長,但孝敬祖母的時間卻不多了。烏鳥私情,願乞養終。”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情表》。晉武帝看了李密的上書很受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樣,李密一直等到為祖母送終以後,才外出做官。這真是百善孝為先啊!李密這樣做,無疑是放棄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可是,又有什麼能比得上天高地厚的養育大恩啊!

袁景芳,字蘭馥,號紫蘭,清末民初人。他們家族自袁紫蘭開始在清朝豪富了七八代人,總共二百年。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一百多年間,袁家湧現了160多個朝廷重臣,在全國各地做官。袁氏家族世代讀書入仕,忠君愛國,這就是袁家打破富不過三代怪圈的必然所在。中國有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什麼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創業的一代,第二代是守業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開始敗業,最終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過這個怪圈,這大概是人的惰性使然。錢財積蓄多了,即使是賢才,也難免因此喪失進取自強之志;庸俗的人,必定會滋生驕奢淫恥的生活惡習。所以,積財往往遺害後人。只知道聚斂財物而不知積累功德,沒有不以破敗告終的。可袁家卻不是那樣,究其原因是他們家族傳承孝道,歷代人都孝敬長輩,是有名的孝子賢孫,就連外姓的兒媳也不例外。而且他們不但孝敬父母長輩,對窮苦之人也很有善心,從不歧視打罵乞丐,還經常施粥放糧,接濟貧苦。到了袁紫蘭的孫子袁守侗這一代,袁守侗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曾跟當朝名臣紀曉嵐在一起工作,成為皇帝身邊的信臣。袁守侗的母親去世以後,依照禮制要回鄉丁憂三年,可他丁憂期沒有滿,皇帝下旨招他回京領命,治理河南一帶的黃河河務。忠孝不能兩全,袁守侗毅然離家赴任,舍小家顧大家。這樣的做為,這樣的家承,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境界,又怎能不保袁家世代富貴呢?

我們再來看看曾國藩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
曾國藩,初名了城,字伯涵,號活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曾在晚清政府擔任兩江總督等要職,與他的為人處事和崇尚的人生哲學分不開。曾國潘一生兢兢業業,在道德修養方面一絲一豪不敢放鬆,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一致稱讚。曾國藩對孝道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他認為,孝悌友愛是家庭的祥瑞,孝悌友愛會讓家族和個人獲得吉慶;不遵循這個道理就會招來災禍,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不應驗的。凡是子女皆應孝順父母,做人有規矩,辦事有條理。這樣,親戚們都依賴他,遠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得到榮光,這就是大孝。如果人沒有道德修養,辦事毫無道理,就會被親戚所嫌棄,遠近之人都鄙視他,從而讓父母背負羞恥,這樣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常常探視父母,也稱不上孝。敬神的人在那兒燒香發空願,也與子女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樣,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如果一個人做到言行合一,身體力行,一絲不苟,辦事有規矩,百姓信賴他,遠近的人佩服他,那麼,神一定會保佑他。這比燒香拜神發空願強多了。齊家之道,獨孝友則立獲吉慶。 曾國藩做事為人不但身體力行,還特意在案頭寫有“四敗”的座右銘:昏惰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復多詐者敗。他把“四敗”立於案頭,就是為了每天都能提醒自己。曾國藩曾經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國藩一生謹言修行,日省己身如履薄冰,終身不斷渡其餘年。

曾國藩在自我修養上還提出了人格修煉五字訣:誠、敬、靜、謹、恒。很顯然,自我人格修煉和完善對他的家族和事業有很大的裨益。此外,曾國藩還為子女後代立了“家訓”,其中點明了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戒、訓示,指明了曾氏子孫當如何立身、處世、為學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古人家風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長輩與子孫的言傳身教,而不是背誦“家訓”。“孝”為百行之首,曾國藩的家訓中,稱其為“家庭之祥瑞”。事實確實如此,子女不孝,家何以為興?

古代社會流傳下來很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那些故事,對於當今社會的人們,依然起著榜樣的作用,依然有著極大的感染力。那些至孝之人雖然平凡,當時並沒得到多少回報。但時至今日,且看他們的美德和事蹟成為大家效仿的典範,被人們代代頌揚。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孝敬父母長輩的人數不勝數。感動中國的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子、好女兒、好兒媳、好少年比比皆是。我一個親戚家的鄰居,姐姐與弟弟爭著要贍養年逾九十的母親。為了要母親在自己家過冬,姐弟倆每年都要“爭搶”。

當然,也有不孝的例子。一個擁有四個兒子的母親,最後竟然成了沒有人肯要的棄母。四個兒子已經成家,分家另過。父親死後,家裡只有母親和一頭牛。四個兒子,都要那頭牛,卻不肯要老娘。經過村幹部調解,誰要牛,母親就跟誰。這樣,兄弟四人輪流贍養母親,也輪著使用牛。可是,好景不長,牛死了以後,老母親竟然沒有人管了。難道是因為貧窮養不起母親嗎?不是,據說是因為各家的兒媳不肯接納老人。有許多家庭,家裡媳婦說了算。尊重媳婦本是好事,但在孝親和大事大非問題上,為了不讓媳婦鬧的自己不安寧,就違心地放棄母親,選擇順溺媳婦那就是大錯特錯。生身父母那就是家裡的在世神、那就是家裡的寶,你把神和家裡的寶拋棄了還想讓神愛你,還想讓財神給你賜財,可能嗎?

現下社會,尤其是經濟狀況不甚優裕的農村,因為經濟困難不肯贍養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比起那些讓父母長輩蒙羞的人,更令人唏噓,更令人不齒。反醒一下,同樣的農村,更貧困的年代,父母可曾因為兒女年紀幼小,就是把他們當成負擔而送人或是丟出去?長大了,成家了,翅膀硬了就忘記了父母的養育,這樣的人哪怕活著是個人都不如禽獸。貧窮不應該成為不孝的藉口。貧窮也阻擋不了孝子盡孝的決心和行動。要明白做人的本真,知道自己的生命來源,懂得感恩並身體力行去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長輩。

盡孝不但要付出物質,還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要把盡孝當成一種負擔。我們可曾想到,自己在繈褓之中時,自己在牙牙學語蹣跚走路時,自己在上學時是誰陪伴、養育和照顧了我們?父母老了該是我們付出的時候了,也該是我們盡孝的時候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摒棄這樣的義務呢?

有時盡孝不一定要付出多少物質或經濟。如今的父輩們,大多數生活比較優裕,他們不缺物質,缺少的是兒女的問候和看望,缺少的是一家人的團聚和溫馨。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環境和居住環境的限制,父母與子女,子女與父母往往相隔較遠,甚至不在一個城市,不在一個省。回家看看,打電話問候一聲,都是盡孝的方式。有一首歌唱得是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孝”是維繫家庭和睦的潤滑劑。但凡孝敬父母的人,自己的家庭多是和睦的,相反,則不同。因為他的私心也會體現在家庭的方方面面,他的兒女甚至也會學他的樣子對待他,這就叫自食其果。試想,一個不願贍養公公婆婆的兒媳,做不到愛屋及烏,又怎會真心喜歡自己的丈夫?不孝,是產生矛盾的根源,是滋生病毒的溫床,許多家庭就被這樣的病毒摧毀了,從而產生了一幕幕悲劇。不孝,也並非貧窮的產物。孝,需要提倡和示範。長者要率先垂範,做給晚輩看。社會也要提倡孝道。可悲的是,中華文明的“孝道”在一些時期被人為的醜化和拋棄了。五四運動時期,曾有一些文人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時,把“忠孝節義”當作四舊給打倒了,以致孝道被嚴重弱化甚至拋棄了。文革時期,孝更是遭到人為的病變,子女與長輩相互批判,相互劃清界線;只講階級,不講孝道,弄得六親不認,家破人亡。

現今是文明的社會和高修養的社會,已經發生過的人倫悲劇讓它成為戒碑立在那裡,時刻警醒我們,絕不能讓“不孝”悲劇重演。“孝”便是財富心法第二把鑰匙。
  • 1
  •  
  • 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