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揚財神文化
發揚財神文化 | 德:循道德
財神文化五字真言之“德”
“德”以財養德,以德育財。
德,即道德。道德二字,原本是分開的。道就是道理;德是得的意思,把道理付諸實踐而有所得,便是德。“道德”一詞最早出自《易經》。“道”表明易經的道理,“德”指把易經的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獲得具體有效的良好效果。易卦六爻,分成天道、人道、地道三才。天道與地道分不開,人道也不能離開天道和地道。道德講究天、地、人的和諧與交叉協調。放眼世界,只有人可以與天地合一。人道能成天道,人德能承接天德。天道因人道而凸顯,所以,人能弘道。但人力有限,而天道無窮。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發揮善心,以感應天地與人。在物質方面,我們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然而,在精神方面,卻可以推己及人,長久作為。
老子著《道德經》,關於“道”概念的確立,使人類對於宇宙大自然和生命本體的認識,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和歸屬。更衍生出天地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儒家曰:仁、義、禮、智、信五倫八德,以此為生,立言,立德,立行。兵家曰:智信仁勇嚴,明生死之事,存亡之道。財神心法:德、孝、義、和、家,富民以強國,經國以濟世。各家與道家的理論內涵,構成了我們這個中華民族的根。其深邃而博大的思想,猶如浩瀚的宇宙,引領著我們去探尋生命最初的本真,從而給予我們太多的人生啟迪。
德,即好的品行,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德高才能望重。有德才能明智。有道德心靈能力的支撐,人們才能慧心開而大慧生。從古至今,選拔官吏政府選拔幹部,無不把品德優良作為選拔的要素。由此可知,道德缺失之人,哪裡會有大智大勇;他的智和勇早已經被那些不乾淨的東西淹沒了。
積德行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即是人們對德的讚美和總結。積德行善,福報自至。積德可分為積陽德和積陰德。古人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凡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就是說,你做了善事,別人知道的是陽善,別人不知道的就是陰德。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也指暗中做的好事,也指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就大。《了凡四訓》解釋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為人們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善則是做好事讓人們知道,得到群眾的稱讚而享有盛名。陰德是隱藏的德行,與陽善的公開行善是相反的。對於陰德,民間稱之為“陰騭”( ㄧㄣ ㄓˋ)。道教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呂祖有《三世因果經》,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太上感應篇》說:故古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易經》也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不善,不足以成名;積不惡,不足以滅身。”這表明“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抱蔔子內篇對俗》說“立功德為上,除過次之。”葛洪認為只求個人修行,不修道德,就算長生百年也無濟於事。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修善最為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才是真善。
古人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之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你平常自心的善惡及積德修行結緣有關。行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和子孫創造善因善緣及獲福消罪的機會;禍稔惡盈,就是為自己造作惡因惡緣、輪回受苦的因緣。積陰德就如同播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德行善是靠自己的日常誠心和恒心。偶爾為之,或者被迫為之,那都算不得真正的積德行善。口是心非,表裡不一,欺天欺心,害人害己。 人人都希望獲得財富,長久地保有財富,最大限度地利用財富,但卻不是人人能明白保富的道理,做到有效的保富。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大學士和珅,他依仗乾隆皇帝的寵信,恃權恣橫,貪財噬貨,所聚斂的財富折合白銀八億多兩。當時朝廷每年的總收入約七千多萬兩。和珅一個人的家產就相當於朝廷十餘年的總收入。他的財富千代萬代子孫怕是都花不完。結果呢?乾隆皇帝去世幾天以後,他的家產就被嘉慶皇帝全部抄沒,和珅本人被勒令自殺。究其原因,貪得無度,多藏厚亡;那是因為和珅只知道斂財致富,不知道積德。“缺德”即“缺得”,到頭來落得兩手空空,性命不保。
我們熟知的當代某落馬官員,曾官至軍委副主席,斂得的錢裝了一卡車。他只知道掠取不義之財,不管當今中國還有不少人沒有解決溫飽。他與和珅一樣,貪得無厭。有道是: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他官至如此,本應該有大能量為國家、社會、人民做有意義的事情,何奈貪心不足,蒙蔽雙眼,終導致身敗名裂,死在監獄裡,實在可憎、可悲、也可笑。
發財不難,保財最難。要想長久地保存財富,必須懂得舍,必須培福、惜福。以因果律來說,當自己有了福報的時候,才能擁有財富;其實享福就是在消福,一定要惜福,福報享盡時,財富就必然消耗而盡。要趁自己還擁有財富時,拿出一些來利益眾生,也是用今天的時間換取明天的空間,為社會和國家多做好事善事,就等於把錢存入了銀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廣種福田,就是廣開財源。實際上,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名利、地位和享受都是在消福;一旦福報消盡,種種貧困、災禍、疾病以至死亡就會隨之而來。所以,在培福的同時,還必須惜福。培福是開源,惜福是節流。有沒有財富是福報問題,會不會運用財富則是智慧問題。有的人雖然富有,但對於救濟貧困,弘法利生的事情卻非常吝嗇,甚至一毛不拔;有的人有了錢就驕奢淫逸,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甚至嫖妓吸毒,自以為在享受,實際上是在戕害自己,消耗福報,播種惡因。
最可笑可悲的,有人生前縱欲享樂還不夠,死後還想繼續擁有財富,更是愚癡至極。如清代的慈禧太后,生前的享樂可以說達到了極致,死後還以大量金銀珠寶陪葬。結果呢?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招來了盜墓軍閥孫殿英掘開陵墓,將墓中財富劫掠一空。慈禧的屍體被拋在棺材外面,全身被扒得一絲不掛,這是因為盛傳慈禧穿有保屍的珍珠衫。就連乾隆的棺材也被拖出陵墓,倒扣在墓門旁邊,其屍骨被扔得遍地都是,與陪葬後妃的屍骨混在一起無法區分。
真正的智者,知道怎樣正確地運用財富。道法講“福慧雙修”。只有福報,沒有智慧是不夠的。一味地享福既是消福,又是造孽。福報終有享盡之日,一旦福享盡了,便甘盡苦來。有智慧的人以財富廣種善因,從而澤及子孫後代,並且用財富廣種福田為以後積攢福報。我國近代民族資本家榮德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
榮德生,江蘇無錫人,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父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榮家在上海經營棉紗和麵粉,成為上海屈指可數的富商。當時上海的青幫和特務勾結綁架榮德生,勒索鉅款。榮德生拒絕交錢,遭到毒打。後來忍受不了只得如數交錢,方才獲釋。遭此劫難,榮德生深深體會到錢是招牌也是累,攢下的銀錢催命的鬼。過去過窮日子苦,如今發了財連性命都難保更苦,他因此有了輕生的念頭。他的一位朋友開化勸導他說,財富名義上是屬於你的,實際上是社會共有。財富多了,嫉妒和貪念的人也就多了;那是我們的福德不夠,我們德行不配支配這些財富。榮德生恍然大悟,從此積極從事慈善救濟事業,廣種福田。他設立“百橋公司”,發願無償興建百座橋樑,為社會造福。他的善舉不勝枚舉。他的事業也因此蒸蒸日上、家庭也更加富裕,更被大家譽為大慈善家。他的後代德孝謙和人才輩出,兒子榮毅仁官至國家副主席。這說明,厚德方能載物,德厚方能存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兩相對照,在財富運用的問題上,有無智慧,有德與無德,得到的果報迥然不同。
長年來通過財神文化的薰陶,社會上已經有太多的人在做善事;實際上這些人在廣種福田。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某某富豪捐了數億元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這當然令人驚訝,人家怎麼捨得捐那麼多?這些有文化、有眼界的人就這麼喜歡把錢送出去嗎?如果這樣想格局就小了。這些人播種下的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福田,不光只是修建廟宇、供養出家人那麼簡單,他們何樂而不為呢?人家獲得的財富多,有大能力能去做大福報的事。那你的能力有限,不能廣種,是否願意栽一棵苗,捨得撒一粒種呢?
德,在中華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源遠流長,非常廣泛。遠古時期的後羿,為了減輕百姓更好的活下去免受酷熱,射殺怪獸、追日射日最終活活累死;軒轅帝德昭四方,聯合各部落組建和諧社會;炎帝為民治病嘗百草獻身;道教始祖老子著《道德經》教化四方。他們或身體力行,或著書立說,無不在竭力提倡和推行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和運用。 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德就像河水一樣有漲有落。水量大,河水就漲;反之,河水就落。德並不與物質財富的佔有數量成正比劃等號;它是人們心靈純潔與本性善良的體現,也是正能量的體現。有的人有德,有的人無德;有的人德多,有的人德少。德就像財富,完全可以自己創造。可是,有人寧可創造財富,卻不肯積德,有意無意間將德與財富割裂開來。實際上,財富與德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富翁不見得就有德,窮人不見得就沒有德。通俗地說,德就是佈施,就是奉獻,就是與人為善,就是關心他人,就是尊老愛幼,就是獻愛心,就是維護社會文明,就是見義勇為。一個人沒有德,只要他不違反道德,也無所謂。一個億萬富翁,他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也不做好事,你能怨他什麼嗎?但缺德就不行了。缺德已經危害了社會和他人。
2019年6月4日,河南開封天源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志勇,因誘姦25名初中生,其中有14名幼女,被執行死刑。趙志勇為了滿足自己的罪惡獸欲,在2015-2017年間,通過一名叫李娜的女子和一個叫劉洪羊的男子,逼迫多名幼女和未成年的在校學生供他強姦。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到頭終有報。這樣缺德之人,能力越大做出危害社會的事也就越大。人可以無財無德,但絕不可缺德。
為富之人,錢財有餘萬貫,明知道有人挨餓,有人遭難,卻不肯施財救濟。從人性上來說,這就是缺德。積錢越多,力量越大,若不肯佈施,他損的德就越重,後續的福報就越少。 我們時常在新聞上看到,某女子、某男子因為某種壓力或打擊,站在橋邊或高樓欲跳江自殺。很多人站在一邊圍觀,卻不肯拉他們一把,勸他們一下,更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在一旁起哄讓其快些跳江、跳樓自盡,不要耽誤他們的時間。細思一下,若他們真的自盡了,這人算不算是被他們所害?而富人見災不救,見難不幫,總想別人受災與我何干,與見死不救、勸人自殺所損的德是一樣的。所以,世間處處都是修行場;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言行。
德,實際上是一種福報。做為一個領導,你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你管轄內的民眾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利益和保障,那就說明你的德行不夠,德不配位。德行不夠並非某種意義上的缺德,只能說是德不足。一個領導,別人在這個位置上很和諧,很太平,成績不錯,甚至成績斐然,而你在這個位置上,你的單位,你所轄的地方卻出現種種問題,內部關係複雜,爭鬥不休,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是福報不夠。一個人只有德行夠了,足了,福報才能上去。但現在往往很多人,寧願承認自己的福報不夠,也不願正面承認自己的德行不足;回避,掩飾,找各種的理由不去面對,不去成長,那他的德行和福報就一直不會增長,還會一直消耗;消耗完了,福報完了,災難就找上他了。這就好比有些人發了財,結果自己或者家人卻生了大病。我們為了顧忌他的心情說這是福報不夠,實際上就是德行不夠,德不配位;你的德行撐不起這些財富。一個人的德行從哪方面體現出來呢?如何證明他的德行呢?一個德行夠的人,首先一定心量大,私心小。心量大又如何體現出來呢?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到不為自己考慮,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一心為公,考慮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他的心量,胸襟自然就大。胸襟夠了,才能容納萬物。既然胸中容納了萬物,需要什麼時,自然就會擁有。這樣一來,你就能收到福報,做出比常人更出色的成績。
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能“忍辱”的人。能“忍辱”方能“負重”。不能忍辱,說明他的厚德和對福報的承載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個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會從自我出發,而是從大局著想,從更高層面去看問題,高度越高的人厚德和對福報的承載就越大。舉例子說,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經理,你首先考慮的是你這個部門員工的利益和感受;你是一個總經理,你去考慮整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利益,不光看著自己小利,更處處考慮大家的利益和感受,大家必然會更加擁護你,死心踏地的追隨你,願意幫助你得到更多的財富,因為幫你就是在幫他們自己。那麼你的財富和福報怎麼會少呢?它都源自於你的厚德。
一個人的“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累積形成的。要完善自己的德行,必須經過積極行善,積極幫助別人。否則,我們的德行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也不可能完善。如果一個人的德行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響力,結果可是會大大的不妙了。“德不配位”能力不足,只靠背景和運氣是很難讓周圍的人信服的。別人即使表面上服你,也不是真心敬佩你。只有德行和能力俱足的人,才能稱之為人才;僅有專業知識或技能是不能稱之為人才的。一個沒有德行的人,他所擁有的地位和知識越大,那他的危害性和殺傷力是遠超常人,更加巨大的。德行比學識、能力、技能更重要。很多人憑手段,用心計辦事,這些辦法只能風光一時,但所有的真相總歸會暴露在陽光之下。
當今社會,貪腐猶存。物欲腐蝕了太多人的靈魂,各種天性扭曲的人物粉墨登場。如那些衣冠禽獸的貪官污吏、十惡不赦的地痞黑幫、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投機鑽營不誠信守法的商人、假學者、醫托、無良大夫等;有的人沽名釣譽,名義上做好事做善事,背地裡卻幹著不可告人的勾當;有的人依靠坑蒙拐騙起家,全然不顧他人的利益甚至死活。他們都被私欲迷住了雙眼,只知道獲取,不知道積德行善,荒唐的傾洩著自己的福德;哪可知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理昭彰,德行虧盡,善惡到頭終會報。
當今社會,富人愈來愈多,樂善好施的人卻並不見增長。不少人瘋狂地斂財,利慾薰心,貪得無厭,甚至不擇手段,似乎只知世上有財,不知道人間有德。比如,某單位領導,因為福報不夠,德不配位,導致國營企業破產。而後他用以往的職位便利搖身一變,由一個國營單位的領導變成一個私營老闆。本應吸取以往教訓的他不思考失敗的原因,為了自己多賺,竟然罔顧國家法紀、偷瞞不報、造假賄賂,不為勞工投保“社會保險”,導致領不到退休金。像這樣的做缺德事,和謀財害命有何區別?
人,如果只知道滿足私欲,貪圖自己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生死苦痛,甚至使用詐術,權謀來巧取豪奪,投機鑽營,那麼這種人,可能會積攢很多昧心的錢財,一時的權勢也可能很大,諂媚他,恭維他的朋友也很多,且看起來,似乎非常顯赫,然而,天道盈虛消長的規律不會因誰而改變。他所獲取的財富,地位乃至他的身體,會因為福報的悖出而敗落。因為,他的五臟六腑早已經被“缺德”這副殘忍的毒藥腐蝕壞了;他也將遭到“缺德”的反噬,這也就是所謂的遭天譴,得報應吧。
缺德之人,是註定要遭惡報的。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本有宏圖大志的李自成,不久便被眼前的勝利和皇城的財寶及成群的妃子沖昏了頭腦,蒙敝了雙眼,迷失了靈魂。他下令燒毀太廟,聲色犬馬,與部下瓜分後宮的美女,縱容士兵搶劫姦淫,導致無數良家婦女上吊自殺。他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不憶初衷,放縱手下官兵以“輸銀助餉”為由,大興酷刑、汙辱虐待,寒了天下人的歸附之心。劉宗敏在北京大肆抓捕明朝的官員敲詐錢財,中堂白銀十萬,錦衣七萬;道科吏部翰林五萬,一時間北京城變成了人間地獄。明朝舊臣吳三桂本打算投靠李自成,臨近北京時得知父親被辱,愛妾被搶,悲憤交加,率部返回山海關,大開“國門”與多爾袞的八旗軍合兵,在山海關會戰大順軍。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城。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亂刀砍死。在京建立僅僅四十多天的大順政權,就這樣被這個無德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給葬送了。
再說說秦始皇,他統一六國,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可謂功績卓著。但他在統一過程中坑殺數十萬俘虜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只知道以威治人,不懂得甚至不屑以德服人;只知手握寶劍可定天下。秦二世繼承了其父的殘暴,更加暴虐,法律更加嚴酷,稅賦更加嚴苛。結果,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殘餘勢力借農民起義力量復仇,籌謀復國;經過連年戰亂,秦王朝最終被推翻,被大漢王朝取而代之。這就是不行德政,損德缺德的惡報。
德往往是與孝、義、和、家相關聯相互作用的。一個有德的人,他一定是重義之人,重孝之人;他一定是與人為善、與人和睦相處的;他一定是愛家的、顧家的。沒有哪一個重義之人,重孝之人,和善之人,愛家顧家之人會缺乏道德。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講道,講德的歷史,道德弘揚發展壯大的歷史。歷史上儘管有不少道德淪喪的愚昧者,小人甚至罪人,但也有無數道德的踐行者和道德模範;人類就是在道德戰勝缺德甚至罪惡的較量中前進的。如今,道德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範疇,崇尚美德在中華大地已經蔚然成風。然而,缺德之人,缺德之事卻無法杜絕,有時甚至因為物質的刺激和吸引使得有些人道德淪喪,產生惡性事件,致使社會風氣敗壞。但畢竟邪不壓正,傳統美德依然佔據著上風。這就是德的強大,德的勝利,德的深入人心。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人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律,那麼,災難就可能要降臨了。這就是: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
有德者,愛人。愛人者,必得人人愛之;天亦愛之,財神愛之。德是財之本,也是做人之本。一個人有了德,就等於有了做人之本。就算他在物質方面比較貧窮,但在人性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一定是富有的;厚德載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試想,一個在物質上非常富有的人,他只是知道索取和佔有,沒有愛心,沒有奉獻,那和動物有何區別?
人,隨時隨地可以積累福報。生活無處不功德,人間處處是道場。不只是做幾件好事,只去寺廟捐點錢,燒幾把香,這樣才是功德,關鍵是看這顆心是否真誠。真心做事,不論大小,皆有功德。只要把心放在眾生上,用來廣修功德,定能功德圓滿。德在心中,心想事成。這便是財富心法的第一把鑰匙。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