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兩岸文化交流
兩岸文化交流 | 華夏第一財神趙公明祖廟
-
華夏第一財神趙公明祖廟
華夏第一財神趙公明祖廟位於終南山北麓,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距離古都西安60公里。廟內主要祀奉有財神趙公明,和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進寶天尊曹寶、納珍天尊肖升四路財神,三霄聖母娘娘。住持為西安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周至縣道教協會副會長杜宗真道長。
據廟內遺存明代萬歷九年(1581年)《重修玄壇元帥廟碑》記載:「說經台,東北焉,尚有趙大村,舊有玄壇廟,財神生於斯。」財神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生於殷商武丁二十五年古曆三月十五日。財神趙公明降伏黑虎收為坐騎,名震朝野,被太師聞仲舉薦入朝官居大夫,授以倉廩之要職。
任時,財神趙公明細察百姓交易,以物易物交易不便,遂以貝殼及玉石打磨燙畫符號,作為交易之憑證,此舉使百姓之交易極為便利,於商代創立了貨幣和社會商業雛形。為華夏文明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周武王感其造幣利天下,特敕建玄壇元帥廟,萬世祭祀。元始天尊察趙公明無比的公正、忠義精神,冊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龍虎玄壇真君”,掌人間財富,查其善惡,定眾生吉兇禍福、孤寡貧賤。
財神祖廟建於週,興於唐,盛於宋。宋代時追封財神趙公明為皇室先祖,宋真宗1012年十月,封趙公明為宋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並大舉擴建財神祖廟,規模鼎盛。隨後於明萬歷九年和清光緒戊子年均有修繕,清末後因戰亂和局勢動盪被嚴重毀壞。現存南,北兩座大殿,明代廟碑,元代壁畫,史書經文,及古幣等文物,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財神祖廟自古以來被華人奉為財源聖地,是天下求財第一道觀。祖廟的趙公明財神分靈被迎請祀奉在福建、山東、北京、台灣、香港等全國多地,特別是台灣和福建一帶每年前來財神祖廟諦祖進香的朝廟團絡繹不絕,其中包括世界知名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台灣新黨主席鬱慕明,台灣新住民黨主席翁世維,台灣人民最大黨主席許榮淑等率團朝廟。祖廟在國台辦批示下,多次參與並和省市宗教部門組織赴台灣地區開展迎財神、拜財神、奉財神環島大巡遊活動,受到台灣政商各界廣泛歡迎,與台灣300餘座宮觀進行文化交流,形成了台灣同胞常年來財神祖廟尋根問祖,增強了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認同感,促進兩岸一家親,影響深遠。
財神祖廟始終堅持弘揚濟世利生的優良傳統,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不動搖,實踐道教尚善積善的良好宗風,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進民生福祉不懈努力。
財神祖廟歷史介紹
據周至縣誌記載:年代不詳。位於集賢趙代村。東鄰李有團宅,西鄰宋積倉宅。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核查登記。據史料記載,該廟為明代萬曆九年(1581)重修,清代再次修葺。
上圖為財神祖廟北殿
現存正殿1座,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坐北朝南,木石結構,面闊3間約12.75米,進深5架9.4米。硬山頂,屋頂面鋪灰色小板瓦,中間7壟及兩側各3壟鋪筒瓦,正脊雕花,鴟吻獸俱在。屋簷下有三角形蓮花紋滴水瓦。簷下枋板及斗拱上有神話故事及花卉紋等彩繪。東西山牆為磚石壘砌而成,前後簷牆為磚牆。
上圖為財神祖廟北殿東西兩側磚石山牆
格扇門,直欞窗,地板鋪設方磚。據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載,廟內有殘留壁畫和明萬曆九年“重修玄壇趙元帥廟碑”1通。殿內頂梁遺留有16字楷體墨書“大清光緒戊子年庚申月戊辰日吉時立”脊樑,為清代再次修葺大殿時所留。殿內東西山牆上部旗角處,有4副水墨壁畫,雖經歷滄桑,但清晰可辨。
上圖為財神廟北殿內
據韓偉(考古學家)判斷為明代壁畫。殿內梁架上彩繪山水、花卉、祥雲和龍紋等。東西山牆墨繪有26幅大小不同壁畫,內容為神仙、飛天及趙元帥生平經歷等。殿內供奉貼金趙公明神像。
上圖為財神廟北殿元代壁畫
明萬曆九年“重修玄壇趙元帥廟碑”現立於廟西南角。廟內另有清代石獅1尊,石制旗幡座4件。2009年,重修壁畫牆時,發現陶罐1個,內有貝幣60枚(傳趙公明造貝幣後封為財神)、財神經和古書6本、銀錠1塊。銀錠有銘文:“萬曆二十三年四月,准到江甯谷價祿米稅,裸銀五十兩壹錠,提調官葛勳巨,銀匠楊元年。”
趙公明墓位於趙代村4組東北側約300m處,存有直徑約8米圓塚。該廟是周至境內現存少數保存較好、年代較早的財神廟之一,對於研究趙代村歷史、當地民間宗教信仰及明清以來寺廟建築形制、壁畫裝飾藝術等有重要史料價值。



